內鏡清洗消毒是醫療安全的關鍵環節,而清洗用水的質量和清洗設備的消毒規范直接影響內鏡的清潔效果和患者的健康。因此,必須嚴格遵守相關標準和規范,確保內鏡清洗過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內鏡清洗用水標準
內鏡清洗用水主要包括自來水、純化水和無菌水。根據《軟式內鏡清洗消毒技術規范》(WS 507-2016),內鏡清洗用水的具體要求如下:
1.自來水:
自來水水質應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的規定。
在內鏡測漏流程和初洗流程中可以使用自來水,但必須是流動水,以確保水質新鮮,減少微生物污染。
2.純化水:
純化水應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的規定。
細菌總數應控制在≤10 CFU/100ml。
生產純化水所使用的濾膜孔徑應≤0.2 μm,并定期更換濾膜,以確保水質的純凈度。
純化水主要用于內鏡的漂洗和終末漂洗過程,確保內鏡表面和管腔內的殘留物被全部清洗干凈。
3.無菌水:
無菌水為經過滅菌工藝處理的水,細菌總數應為0 CFU/100ml。
無菌水主要用于終末漂洗,確保內鏡在使用前達到無菌狀態,減少交叉感染的風險。

內鏡清洗用水設備的消毒規范
內鏡清洗用水設備的消毒規范同樣重要,以確保設備在使用過程中不會對內鏡造成二次污染。具體要求如下:
1.設備的定期消毒:
內鏡清洗用水設備應定期進行消毒處理,通常采用高溫蒸汽消毒、化學消毒劑消毒或紫外線消毒等方法。
消毒頻率應根據設備的使用頻率和污染程度確定,一般建議每周至少進行一次全面消毒。
2.設備的維護與監測:
定期檢查設備的過濾系統和水路系統,確保其正常運行,防止微生物滋生。
定期監測設備的水質,包括電導率、細菌總數等指標,確保水質符合標準要求。
對于使用化學消毒劑的設備,應定期檢測消毒劑的濃度,確保其在有效范圍內。
3.操作人員的培訓與管理:
操作人員應接受專業培訓,熟悉內鏡清洗用水設備的操作流程和消毒規范。
操作人員在使用設備時應嚴格遵守操作規程,佩戴防護裝備,避免操作過程中的污染。
4.記錄與追溯:
每次設備的消毒和維護應有詳細的記錄,包括消毒時間、方法、操作人員等信息。
記錄應保存至少一年,以便追溯和質量控制。
內鏡清洗用水的質量和設備的消毒規范是確保內鏡清洗消毒效果的重要保障。醫療機構應嚴格按照相關標準和規范操作,定期對設備進行維護和消毒,確保內鏡清洗用水的質量,從而降低交叉感染的風險,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